大學之道 從清華到美國伯克利大學
來源:哈魯教育 2014-02-28
選校是美國大學申請過程中需要完成的第一件事,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學校和可能錄取自己的學校,選校的好壞可以直接決定整個申請的成敗.選擇學校的失誤可能會使有著很強的qualification的人申請幾年仍舊滯留國內,相反條件并不優(yōu)越的人卻所向披靡。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國大學?也許有時候,看看過來的感悟很有幫助,在本文中本站小編為您摘取了一位就讀于美國伯克利大學的同學的大學感悟:
一個人靜靜坐在圖書館,看著窗外熟悉的風景,禁不住感傷。過去四個月的經歷,雖如流星般倏忽即逝,卻在我的記憶中揮灑下一片奪目閃耀的永恒。一直很關心教育問題,也很想通過在大陸、香港、美國這三地不同教育體制中的個人經歷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伴著對這片神奇土地的深深眷戀,終于在離別前,動情地寫出這篇醞釀已久卻遲遲沒有阿下筆的文章。
每次在越洋電話里跟家人朋友講起在這里的生活時我都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甚至蹦蹦跳跳,他們看到我如此滔滔不絕眉飛色舞的架勢,常會納悶地問,你們同學難道也都像你一樣這么喜歡么?我說我不知道,也許不是吧。確實,身邊很多同來伯克利交換的朋友也會覺得很納悶,為什么你會這么喜歡這里。有時自己也覺得奇怪,這個地方究竟神奇在哪讓我如此著魔?是接觸了原來只能捧著課本贊嘆仰慕的學界泰斗?還是參加了樂手和設施都堪稱頂級的學生樂團,在音樂盛宴中流連往返?還是在頻繁的定期旅行中盡情享受自然與生活的愉悅?還是在international house結識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還是幸運地與明確了今后理想和奮斗方向的strait talk這個組織邂逅?…太多太多的亮點,所以每當別人問起 “what do you like about berkeley”時,我都會非??隙ǖ鼗卮?ldquo;everything” 對方聽到這個回答總會露出很驚訝甚至難以置信的表情,然后我又會強調一遍“yes, everything!”是啊,也許這個答案聽起來很夸張,但確確實實是我的心聲,也是我不可救藥地愛上這個地方的真情流露。
學術,音樂,生活,旅行… 每一點,一切一切,都遠遠超越了原來的狀態(tài)走向顛峰,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多彩與享受。然而,這些亮點的疊加,雖然已經過于耀眼,依然不能詮釋伯克利的真正魅力。我為什么如此喜歡這里,最重要的在于我愛它的校風,它的文化、傳統(tǒng)、精神,并且與之深深地融為一體。學術水準上,與伯克利旗鼓相當的牛校也不少。相似的風景,在其它地方也可以找到。strait talk, 也可以去別的地方參加… 然而校園精神,這獨一無二的伯克利真正引以為豪的特質,卻是任何其它學校都無法模仿搬遷復制的。在這里,我領會到一所大學的文化、校風可以多么神奇得改變一個人。有時也覺得奇怪,為什么在這個地方想法可以天天變,每天都有那么多新奇的不可思議的靈感的迸發(fā),仿佛一場心靈的蕩滌,也許真是這小小的校園,到處充滿著先賢的仙氣靈氣吧。后來知道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只能置身于校園中才能感受到的氣息,就是它獨特的校風。所以真正的牛校,遠遠不僅僅牛在學術水準上,更別提什么排名和硬性設施,而是牛在這種好似仙氣的校園風骨上——這才是大學之道的精華。
轉變與豁然開朗
前年,因為到香港后不習慣,處在留戀清華委培時光的精神陰影中無法解脫,我常被別人說適應能力太差;但今年初,剛來伯克利就如此之快地進入狀態(tài),確實是之前沒有想到的??磥聿皇亲约罕旧韺π颅h(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畢竟適應不適應也要分地而論。如果我的價值觀和那個社會的價值導向不一致,說到底也是無法適應的。高三一心想考港大時,看到的只是它光鮮的外表,聽到的是令人迷惑的宣傳和整個社會的追捧,然而到了之后才發(fā)現與原先所想相差甚遠。在表達不滿之前,我想有必要先澄清一下對港大的看法。
盡管提起香港時,我經常會帶著一種不屑甚至鄙夷的口氣,盡管我確實不慶幸去了港大,但我也絕不后悔這個選擇。我真心感謝港大給我提供的資源和平臺,沒有它我不會有去清華委培和去伯克利、臺大交換的機會,這是任何一所別的學校都不能給我的資源。沒有它的轉專業(yè)政策,我就不會做出從經管轉到社科,經過一年的泛讀之后選擇政治和哲學專業(yè)這個讓我永遠都不會后悔的明智決定。港大帶我脫離了國內那種論文可以隨便借鑒抄襲、沒有討論課、沒有學術自由的填鴨式大學教育。沒有港大,我不會感受到西方教育體制在文科教學上無可否認的先進性,不會接受超強度的讀寫訓練,不會逐漸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因而也不會在伯克利適應得這么快…等等等等。
我更看到香港先進的社會規(guī)范、完善的法治,高素質的人員,和那些一步步踏踏實實勤勤懇懇“打好自己這一份工”的港人。香港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社會,因為它的價值取向太單一。浮華下的單純,功利下的簡單。拎著lv包包和coach手袋的摩登女郎,其實都很友善和樂于助人。在街上東張西望找不到方向時,有人會主動過來問“你需要幫助嗎”。我喜歡香港的井井有條,而相比之下,國內的環(huán)境不僅浮躁,而且混亂。
然而不太喜歡港大,是因為那里沒有我想要的校園文化,而與它的教育體制無關。港大的體制、管理、硬件,這些能用指標衡量的東西,確實堪稱亞洲甚至世界一流。我的不適應是因為自己的志向和香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相左。一個對外宣傳時選取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典型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去什么什么銀行工作的前輩,這確實是香港這個社會的真實反映,但我看到后心里非常不舒服。我完全不接受這個學校和這個社會對成功典范的定義,認可這種定義的人可以在香港如魚得水,我卻在壓迫中日漸憤世嫉俗起來。在香港,雖然一直有種桀驁不馴沖破藩籬的愿望,但在繁忙功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下,自己就像籠中之鳥,因為無法沖破牢籠而苦苦掙扎。我本身就是個內心不相信任何權威,不喜歡束縛,夢想一個人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自在行走闖蕩的人,但在香港,我看到的是一片太不真實的人工世界,身處蝸居,穿梭于擁擠的人流和狹窄的街道,抬起頭看到的是那似乎要沖過來把我壓倒的高樓大廈,和那片被建筑群輪廓切割出的小得可憐的藍天。